“阿兹线18-19号跨江区段验收完毕,发现一处导线断股。”12月15日,两架“上党雄鹰”飞渡麦曲河,在西藏阿兹线上空翱翔,4名长治供电公司藏区无人机操控人员正在利用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。这是该公司利用无人机进行高原巡检的一次特殊尝试,在全山西省尚属首例。
高寒高海拔,徒步巡检问题重重
察雅县地处横断山脉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东南部,该县地广人稀,大山耸立,海拔高度平均4000米。根据山西省电力公司“一市包一县”政策,今年以来,长治供电公司负责察雅县1个11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、5个35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、2个10千伏配网新建及改造工程建设帮扶。
今年8月中下旬,输电线路开始陆续具备竣工验收条件,但是一件难事却摆在了大家的面前。“我们需要巡视验收的线路共有564公里,其中很多杆塔跨越澜沧江、麦曲河,有的分隔在两个山头,两基杆塔(修饰杆塔的量词为“基”,一般两基杆塔间距为200多米,跨河跨山的两基杆塔间距为400米)走一遍就得一个多小时,最长的可能需要5个小时。564公里的线路走一遍,根本不可能在既定日期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。”长治供电公司察雅项目部线路专责韩树根说。
沿线架设的输电线路多在高寒、高海拔、缺氧、无人区地带,大部分区域未通公路,交通极为不便,甚至还有泥石流、雷暴雨等恶劣气候和地质灾害频频发生,竣工后的输电线路单凭运维人员徒步巡视验收,时间长、进度慢,精确度还不高。
了解到前方的困难后,长治供电公司有关领导、专家多次讨论,创新性地提出采用无人机来进行巡视验收。9月3日,验收工作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节点,长治供电公司4名获取民航AOPO协会民用无人机驾驶合格证的技术骨干,组建无人机作业班,带着3架多旋翼无人机,启程前往西藏察雅。
累计出动521架次,节省人力物力
9月5日,无人机作业班抵达察雅的第一天,稍作休整后,就抓紧时间利用项目部后的线路进行无人机试验飞行。
“信号传输正常!”“飞行速度正常!”大家欣喜地发现,除了操控有些迟缓外,高原地区利用无人机验收线路并没有更多的阻碍。
第二天,大家带着无人机就向着首条验收线路卡贡35千伏线路进发,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。
验收到第二基杆塔时,无人机起飞后忽然不受控制,地面接收屏幕黑屏。无人机转了两个圈儿后,重重地掉落下来,负责操作的工作人员宋治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。作为山西省无人机巡检竞赛第四名获得者,这是他第一次“炸机”。当天,他们草草收工,回去总结分析。
研究发现,原来在“炸机”的杆塔附近,有一个铁矿,影响了当地的磁场,再加上发生“炸机”的悟2型四翼无人机并没有经过高原测试,所以发生了“炸机”事件。找准原因后,宋治他们再次出发,这次他们更加谨慎,准备也更加充分。
宋治说:“后来我们就慢慢总结出了经验,飞的高度和远度都要尽可能地保守,而且电池巡航能力也有所下降。原本一次起飞可以巡视4基杆塔,我们只飞2基。”
多次试验巡视后,每基杆塔的平均巡视验收时间减少到5分钟,而如果采用人工巡视的话,则有可能需要2至3小时。而且,无人机全方位360度的视频传送,使得验收更加高效、准确。利用无人机,不仅提高作业验收精度,还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,极大程度上避免作业风险。
截至目前,无人机在海拔4000米的西藏察雅地区共出动521架次,累计飞行13290分钟,圆满完成杆塔精细化巡检309基,成功发现342处缺陷,为线路验收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持。
率先尝试,为藏区电力运维做贡献
11月25日,在35千伏荣周线路23号线路现场的一块平地上,无人机巡检间隙,当地牧民围拢过来观看,对无人机的兴趣特别大。
在巡视验收的过程中,长治供电公司的无人机线路工作组,不断测试无人机在高海拔地区的抗风能力、续航时间、任务设备性能和响应速度等技术指标,获取大量重要实测数据。
无人机与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新型巡检模式,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化检修、精益化管理、集约化发展要求,特别是在藏区高海拔、丘陵以及跨江河等一些受地理环境、天气状况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,可以充分发挥其灵活快捷、工作效率高的特点,近距离检测架空输电线路,实现零死角、零盲区地准确发现导线断股、绝缘子损坏等缺陷,实现快速获取清晰影像资料并通过分析和处理,判断线路运行情况,是人工巡检效率的数十倍。
此外,利用无人机巡检可以免除人工登塔、走线等作业,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强度,提高运维效率,控制人员伤亡风险。高海拔地区巡检试验成功,将对无人机在藏区电网的深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。
长治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主管彭孝荣介绍:“伴随着科技的进步,无人机在对输电线路巡检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。通过我们的率先尝试、探索,相信在西藏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工后,当地也可使用无人机进行日常巡视检修,这也是我们对藏区电力运维做出的一点贡献”。